5月14日,秦皇岛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加快推动形成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为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提质增效”新闻发布会。
经过各地申报、省市会商、专家评审、集体审定等程序,2023年12月7日河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下发批复,秦皇岛市被确定为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单位。
试验区建设周期为三年,试验主题为“发挥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优势,引领中医药市域同质化发展”。
任务目标是以先行先试、探路领跑的责任感,发挥先天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破解瓶颈桎梏,探索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性、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秦皇岛式”中医药服务新路径,逐步实现从“一处优”到“全域优”,构建中医药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立足先天优势,做强品牌,打造中医药服务新高地
一是发挥政策优势。共融共享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对市中医医院和北戴河新区两院区进行差异化布局与发展,打造高标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二是借助优质医疗资源优势。结合秦皇岛市“一中一西一专”3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北医三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天津肿瘤医院中医重点专科和学科优势,加强全方位合作,推动中医药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三是做强品牌。到2026年,将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建设成“区域治未病中心”,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达到 A等级,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预防、保健、康复为特色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成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示范品牌。
二、依靠科技赋能,聚力创新,激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一是建设中医创新中心。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胡凯文教授牵头在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北戴河新区院区建设中医创新中心。二是建设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开展以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难点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临床研究工作。到2026年,力争建立5-7个重点专科研究室。三是建设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到2026年,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1个、省级科研项目15个,开发5-10种院内制剂,在辖区内4个县区推广30种成熟的院内制剂。四是建设中医药科技转化中心。利用示范区“7+6”政策,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及秦皇岛市的药企开展各项药学与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不断引进高精技术人才,向中药产业链前端延伸。到2026年,力争实现1类新药项目2个、改良型新药项目2个、古代经典名方5个、同名同方药项目10个。五是建设中医药国际化服务中心。依托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康养国际合作基地和东方医院的海外中医药中心资源,打造“一带一路”海外中医药中心。到2026年,力争完成中心建设和实质化运营。
三、深化融合发展,筑牢网底,构建全域中医药服务同质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是强化协作共享。建立市、县、乡中医药发展协作共享机制,通过全方位的项目输出管理,实现中医药服务共享共通,以“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带动中医医院特色发展。到2026年,建优建强1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成1个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0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5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做优做强30个中医优势专科。大力推进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药事服务。二是强化国医堂、中医阁内涵建设。重点加强中医药人员、技术服务。到2026年,在全市89个国医堂中建设完成30个“旗舰国医堂”。在全市2197个村卫生室、1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遴选300 个基础好的建设中医阁,提供4 类 6 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三是创新基层中医药服务管理模式。动态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普及日间病房制度,对常见病、多发病逐步实行定病种、定额度报销。完善基层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中西医并重的县域“三高共管 慢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体系。四是保障基层人才供给。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大培训行动,依托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建设“秦皇岛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员轮训。
试验区建设目标在前、使命催征,在集中建设的 3 年时间里,将科学规划进度、合理安排任务、建立工作台账,逐一明确推进时序、完成时限,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化执行、提高效能,推动各项任务要求一抓到底、见行见效,切实提高秦皇岛市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让广大人民群众看中医更方便、用中医药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