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秦皇岛人·最美医务工作者”事迹展示
马艳玲,女,市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参加工作以来,马艳玲始终坚守在小儿传染病防治工作第一线,工作成绩得到同事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在新冠肺炎应急响应期间,她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直接参与预检分诊及发热病例筛查;在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之后,她主动请缨,率领团队承担起面向社会公众的核酸检测采样任务,并全力做好旅游旺季医疗保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贡献了力量。
左志刚,男,中共党员,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医师。按照市卫健委要求,2月8日左志刚进驻市第三医院隔离病区开展重症患者救治。2月15日,我市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加重,左志刚沉着迎战,顺利为患者实施ECMO术,并一直坚守到2月27日最后一名确诊病例出院。2月28日,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左志刚又临危受命,被省卫健委派遣到唐山市传染病医院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左志刚凭着过硬的业务素质,成功为重症患者实施ECMO,并连续奋战58天,出色完成了援助任务,被省卫健委、河北省总工会评为“抗疫最美医生”。
卢宏志,女,市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2020年1月31日,一名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鉴于患者有武汉旅行史,卢宏志进行了缜密的流调和细致的诊查,并为患者作了肺CT检查,显示两肺散在斑片状高密度影,高度疑似新冠肺炎。卢宏志立即按程序上报,经专家会诊和核酸检测,患者被确诊为我市第二例新冠肺炎病例,经排查,其3位密切接触者确诊。由于发现及时、处置迅速,有效避免了疫情扩散。之后,卢宏志又带领团队承担起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和发热患者的排查、隔离治疗工作,被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评选为全国“抗击新冠疫情优秀个人奖”。
田丽霞,女,中共党员,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科长,主任技师(检验)。她从事检验工作25年,认真负责、细致缜密、经验丰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田丽霞所在的检验科承担起了开发区核酸检测样本的采集任务,科室里只有4名同志,任务重、压力大。田丽霞以身作则、一马当先,把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留给自己。从严冬到酷暑,她奔波在东、西两个区域,既进行核酸采样,又承担消杀、送样,白天黑夜连轴转,最紧张的时期没有休过节假日,带领大家完成了6175人的鼻咽拭子采样,采集标本9440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心中的那份初心和使命。
刘悦,女,中共党员,市第一医院大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医院迅速改造了6个发热隔离病区、102个隔离病房,刘悦接受了24小时完成物品搬迁、人员调配、个人防护培训任务。时间紧、头绪多、任务重,刘悦认真谋划、精心组织、事无巨细,用一天时间完成了114名护理人员调配、业务培训和物品的配置,隔离病房在最短时间内投入运转。之后,她一直坚守在隔离病区,每天穿着厚厚的隔离服,为患者护理、治疗,进行心理疏导。旅游旺季期间,又承担了重点人群核酸检测采样任务,她带领采样小组顶烈日、冒酷暑,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刘浩宇,女,北戴河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护师。2020年2月初,刘浩宇被确定为发热门诊负责人,她临危受命、履职尽责,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防控知识,增强防控意识,认真做好接诊、护理、隔离、消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工作中,她严格要求、规范流程,严防差错发生。她待患者如亲人,细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需求,尽最大努力疏导患者心理,解决实际困难,得到患者的好评。同时,刘浩宇还承担着全区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采样任务,她不辞辛苦、随叫随到,仅7月份就带队完成采样17000人次。
李兵,男,市疾控中心消杀科科长,主管医师,负责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污染环境的终末消杀工作。疫情发生后,李兵被编入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队,随同进行疫点消毒。2月份,当我市疫情最吃紧的时期,李兵吃住在单位,随时整装待命。接到命令立即出发,不分白天夜晚。每次执行任务,作为消杀科长的他总是冲在前面,背负20公斤重的喷雾器,从单元入口到楼梯,从走廊到房间,从墙面到地面,从家具、被褥到窗户、窗帘,一丝不苟、不留死角。一次消杀工作下来,汗水早已湿透了全身,加之长时间在消杀环境中,嗓子被呛得咳嗽不止。同时,李兵还承担起消杀培训任务,指导重点场所消杀工作,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李红,女,中共党员,市卫生执法监督所医疗卫生监督科副科长,医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红主动请缨,参加了市重点工作大督查组的疫情防控督查工作。当时正值寒冬,李红每天深入社区、乡村、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和医疗废物暂存点、乡镇卫生院、集中隔离观察点、大型超市商场,督导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执行,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督导工作结束后,李红又担任了市卫生执法监督所疫情防控第二小组组长,负责市直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疫情报告、医疗废物收集运送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她严格标准、认真负责,对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李莉,女,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科副科长,主管检验技师。疫情发生后,根据工作安排,李莉负责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调工作。每次接到流调任务,李莉总是第一时间穿好防护服、携带调查工具直奔医院或患者家中,面对面、零距离开展流调。她就像一名侦察兵,认真捕捉每一个细节,详细了解患者的行动轨迹,去伪存真、剥茧抽丝,梳理出完整的传播链条,并按时形成流调报告。她面对危险,毫不畏惧,出色地完成了多次流调任务。随着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李莉所在的公共卫生科又承担了农贸市场、超市等重点场所环境和食品样本检测采集任务。盛夏时节,李莉和同事冒着38度的高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穿梭往返在农贸市场、海鲜水产市场、餐饮店、超市,圆满地完成了采样任务。
李琼,女,中共预备党员,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参加工作以来,李琼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苦练基本功,具备了较强的急危重症护理能力。疫情发生后,李琼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我市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她先在武汉江岸方舱医院工作,每天穿着厚重的隔离服、佩戴护目镜,为患者分发药品、测量血氧体温,并照料三百多名患者的饮食,体能消耗很大,她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方舱医院关舱后,她又被选派到武汉市第七医院重症监护室,护理两位重症患者,她克服种种困难,像亲人般为患者护理、治疗,照料生活,得到了患者的称赞。李琼被评为江岸方舱医院先进标兵,被团市委授予“秦皇岛市最美抗疫青年”称号,并在火线光荣入党。
李艳静,女,中共党员,市第三医院肺病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她从事传染病诊治工作十几年,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手足口、甲型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救治任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坚守在隔离病房,不论是设备调试还是诊疗方案制定,她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她积极配合专家组做好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还主动承担起搜索诊疗信息、完善诊疗方案的工作,为每一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计划,使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她待患者如亲人,主动为患者购买药品、水果等,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陈满,男,中共党员,主治医师,市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作为我市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定点医院的院长,陈满在疫情初期就及早成立了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组建了救治专家组,并做好腾空病床、调剂人员以及物资储备等准备工作。1月29日,市第三医院收治了我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陈满加强协调沟通,调动全院力量,全力支持配合专家组,保障设备药品、防护物资等供应,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在最紧张的2月份,他吃住在医院,困了就在椅子上休息一会,饿了就吃碗方便面,千方百计满足医疗救治需要,保障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圆满完成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救治任务。
宋超,男,秦皇岛军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治医师。从事危重症工作十余年,对危重症抢救经验丰富。2月9日,刚下夜班的宋超得知市第三医院需重症医学科医师紧急支援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于2月10日投入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在隔离病房,当穿上厚厚的隔离衣、戴上防护面罩,每一次操作都会带来平时难以想象的困难。宋超顶着体力和心理的压力,认真规范地执行着每一个操作。一名重症患者突然病情恶化,急需俯卧位通气。因患者体型肥胖,身上置有多根管道,稍不注意就脱出危及生命。宋超与同事分工配合,零距离接触患者,准确完成了操作。经全力救治,患者痊愈出院。
杨青,女,中共党员,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主任医师。从医25年,刻苦钻研业务,练就了过硬的产科诊疗技术,挽救了多名危重孕产妇的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她周密部署、沉着应对。把好预检分诊关,要求科室对每一位就诊孕妇细致流调、测温。把好消毒隔离关,按照防控要求,组织开展疫情防控规范培训,落实佩戴口罩、室内通风、定期消毒等措施。把好监督管理关,每天对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进行督导检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整改。在疫情最紧张的日子,杨青一直坚守在科室,确保了孕产妇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杨艳红,女,中共预备党员,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隔离病房护士长,主管护师。疫情发生后,杨艳红主动请缨,要求支援武汉。1月底,医院安排杨艳红到感染科工作,她将六个月大的孩子送到乡下的公婆家,毅然接受新的挑战。在隔离病房,她每天穿着防护服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工作十分辛苦。但杨艳红没有怨言,认真负责地完成好每一项护理工作。由于表现出色,杨艳红担任了隔离病房护士长,她更加努力地工作,脏活、累活总是抢在前面。同时,杨艳红还承担了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的采样任务,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率领大家圆满完成了采样任务。
杨宝利,男,北戴河新区西河南卫生院全科诊室主治医师。大年初一,杨宝利接到取消春节休假的通知,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根据安排,杨宝利负责发热门诊值班,并对外地返乡人员进行排查。工作虽然单调乏味,但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不漏掉蛛丝马迹。一名从武汉返乡的大学生居家隔离期间,需要掌握其身体状态并每天三次监测体温情况,杨宝利不厌其烦,每次都耐心地与其沟通、了解相关情况,直到14天隔离期满。7月份,杨宝利又担任了高速路口来秦车辆、人员的排查工作。他顶烈日、冒酷暑,圆满完成排查任务。
张美玉,女,中共预备党员,市骨科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美玉积极响应医院号召,两次上交请战书,并成为我市第二批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到达武汉后,张美玉被安排到江岸方舱医院。她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防护面罩,投入到紧张的护理工作中。她和同伴照看101名患者,两个小时要巡视一遍病人,为每名患者测量体温,一天的工作下来,两支脚像灌了铅,手腕酸痛。但张美玉不喊一声苦、不叫一声累,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由于对新冠肺炎的恐惧,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张美玉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耐心开展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工作之余,张美玉还坚持写日志,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获,展现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她的日志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载转播。
严志芳,女,中共党员,卢龙县医院发热门诊、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2月4日,严志芳临危受命担任发热门诊主任。她深知,这个时候发热门诊是最危险的地方,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嘱托。她严格要求、身先士卒,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从预检分诊、流行病学调查、患者的诊断治疗,再到诊疗规范培训、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通风消毒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发热门诊工作很快步入正轨。随着防控工作的需要,发热门诊床位从12张增至58张,隔离观察的患者成倍增加。为了做好每一位患者的诊治工作,严志芳全身心投入。对有抵触情绪的患者,严志芳还耐心地做好疏导工作,消除他们的思想焦虑。
罗永松,男,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副科长,主管检验技师。罗永松是一位老疾控,经历过“非典”、甲流、人感染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疫情的历练,有着丰富的实验室检验经验。新冠疫情爆发后,罗永松和他的同事承担起了全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重任,成为与病毒短兵相接的人。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罗永松吃住在单位,每天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扎进实验室一干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有一次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罗永松的爱人在海港区卫健局工作,也在疫情防控一线,两人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只好将上初中的女儿一个人放在家中。正是罗永松和战友们的忘我工作,才让新冠病毒无处遁形,为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奠定了基础。
罗爱军,女,市九龙山医院院感科副主任,主管护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院感科负责人,罗爱军既是“指挥官”又是“战斗员”。她全面协调医院疫情防控工作,起草了精神科防控应急预案、三级预检流程等23项制度,组织全员防控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她临危受命负责观察隔离病区改造,精心设计、科学布局,对新建病区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不到三天时间,有17间病室的隔离病区改造完成。由于爱人也在防控一线,在医院实行全封闭管理的40天时间里,她将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全身心投入到防控工作中,每天休息不到5个小时,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侯小燕,女,中共党员,市工人医院中医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在工作中,侯小燕勤学肯干、吃苦耐劳,多次荣获优秀护士、技术能手等称号。疫情发生后,侯小燕主动请缨,驰援武汉。2月9日,侯小燕进入武汉江岸方舱医院。作为秦皇岛护理小组护士长,她带领19位战友,统筹安排班次及护理工作,保证与舱外和药库、院感、护理、后勤中心的协调沟通。她工作认真、细心,每天都要仔细检查大家防护服穿的是不是规范,计划需要的防护物资、药品、食物,并一一列出清单,做到心中有数、井然有序。为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侯小燕和战友们还为患者表演节目,活跃气氛,增强了大家战胜疾病的信心。
赵博雅,女,中共党员,山海关区人民医院内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舍下年幼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父亲,积极投入到发热门诊工作中。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赵博雅主动请缨带队组建了发热隔离二病区,面对日益增多的发热患者,她不畏艰险,连续作战,有时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为了减少穿脱防护服带来的不便,每天几个小时不能吃饭喝水,一天下来全身累的发软。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加上口罩勒磨、出汗,脸部都出现了皮炎,赵博雅没有喊一声苦,持续坚守在隔离病区。
曹娜,女,中共预备党员,市第四医院海滨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2月9日,医院选派支援武汉医疗队员,考虑到曹娜的爱人是一名警察,家里孩子小、老人身体不好,医院没有安排她。曹娜主动找到院领导,坚决要求去武汉一线。2月14日,曹娜随河北医疗队进驻武汉江岸方舱医院。在方舱医院的20多个日子里,曹娜负责28个轻症患者的日常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发放药品以及协助核酸检测和CT检查等工作。当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压得紧紧的护目镜和双层口罩,每一个动作都十分吃力,而且不能喝水、上厕所,一个班次下来身心疲惫。曹娜不畏艰苦,咬牙坚持了下来。她还注意观察每一名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地去开导、劝慰,解除他们的精神压力。
曹桂兰,女,昌黎县中医院副院长,护师。疫情爆发初期,曹桂兰被安排到高速检测点执行排查任务。当时正值严冬,曹桂兰顶风冒雪坚守在一线,问询、测温、登记,一刻不敢放松。之后,曹桂兰又被派往集中隔离点,面对来自武汉等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她没有退缩。随后,县里又让曹桂兰承担了多个隔离点的管理工作,她毅然挑起了重担。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培训、准备各种生活物资、监督检查防控措施落实,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认真细致。面对隔离人员的恐惧和担忧,她不厌其烦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并在生活上做好保障服务。在疫情防控的一百多天里,老人的照料托付给了弟弟,孩子生病手术不能陪伴,她用无私的付出为疫情防控贡献着力量。
傅伟伟,女,中共党员,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年初,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加剧,傅伟伟毅然退掉了准备回老家过年的车票,向医院递交了到抗疫一线去的请战书。大年初二,傅伟伟随我市首批医疗队疾驰武汉,被安排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武汉市第七医院。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病房,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但看到患者期待的目光,所有的担忧都被抛到了脑后。傅伟伟先后在三病区、五病区和急诊留观室、急诊抢救室工作,不论在哪里,她都服从安排,努力做好每项工作。不论是普通病人、还是危重患者,她都认真负责,精心医护,换液、吸氧、测体温、观察血氧饱和度,一丝不苟。同时,她还十分注重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心理安抚,为患者翻身、倒大小便,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董际伟,男,抚宁区人民医院呼吸、消化内科主任兼发热门诊主任,副主任医师。作为一名医生,董际伟坚守治病救人的初心,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新冠疫情爆发后,董际伟主动请战,要求到一线去,并被医院委派到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主持工作。大年三十,他和同为医生的爱人一起值守在发热门诊,只好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看管。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董际伟全身心投入,接诊、治疗、转诊、采样、送检……。为了节省防护物品,他和同事们尽量少吃饭、不喝水,汗水无数次湿透了衣衫,有时连续几天几夜休息不上几个小时、吃不上几口热饭。董际伟用这种责任和担当,守卫着一方百姓的平安和健康。
谭娜,女,中共预备党员,海港医院产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新冠疫情发生后,谭娜被紧急安排到医院发热门诊,成为进入抗疫前线的第一批护士。医院征集支援武汉医务人员,尽管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和妹妹身体不好均需要照料,但在国难面前,谭娜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2月21日,谭娜随我市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出征,并担任医疗队组长。谭娜和队友们进驻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她以身作则、一马当先,带头减掉了长发,并主动承担起服务保障任务。进入隔离区后,谭娜重活、脏活抢着干,工作不分分内分外,赢得了患者和同事们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