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关注食品安全】推进食安工作走实走深

信息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2-09-29  字体:[ ]   点击次数:273次  
  

  9月26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主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健康报社联合承办的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卫生健康委主题日活动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主题,畅谈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发展理念、服务重点、创新举措,推动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向实处走,深度融入健康中国建设。

  1.强监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抓手,而风险监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以风险为导向,紧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个底线,加强体系能力建设,提高各级特别是基层能力和保障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综合处处长付婷表示,“十四五”的目标是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体系要趋于完善,及时监测和预警食品安全风险,推动对于食品污染物的风险识别能力取得新突破。为此,一方面,要完善监测报告机制,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功能。在做实基层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的同时,提升针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基于社区人群的全国食源性疾病调查,通过调查和指标监测,掌握重点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和趋势,为科学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在技术层面,还要加快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建设,推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关键分析技术工作落地,让溯源更精准,让处理更及时。在预警网络建设层面,除医疗机构要履行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的职责外,还要建立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比如在学校、社区、药店等建立监测点位,从而让监测更加灵敏高效,提高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

  “通过风险监测发现和识别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并研判风险程度,然后组织制定修订标准;通过政府监管和行业合规生产,进行风险管控;通过宣传、解读和知识传播,帮助社会正确认识风险、预防风险。”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介绍,“十四五”期间,该中心将加强统计分析和信息技术在风险监测中的应用,提高数据分析效率,解析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发生之间的关联。该中心还将深度挖掘和利用监测数据,一方面,把数据运用于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风险评估工作中,为标准和评估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绘制风险地图,发挥预警作用,到“十四五”末,通过建立预警预测模型,实现针对不同时空、不同人群、不同食品的动态风险预警。

  目前,我国已建立包括营养监测、食物成分监测、学生和儿童营养监测在内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监测体系。营养健康专业人员走入居民家庭,了解居民一日三餐所摄取的各种食物、饮料、水,以及行为改变,进一步了解居民营养健康状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志宏介绍,该中心以调查监测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全国食物成分数据库,“这不仅支撑了全国居民与慢性病监测和影响因素筛查的研究,还支撑了居民营养素摄入量参考标准的制定”。

  2.重服务,让可及性不断提升

  制定、落实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既是食品安全治理的要求,也是引领行业发展的着力点。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145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含了2万余项指标。付婷表示,“十四五”期间,要立足于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食安标准的执行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顺应食品安全治理和行业发展新要求,对现有标准体系开展系统性分析研究,制修订不少于1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从标准服务来说,要打造便捷化查询的标准服务系统,通过网上查询、一站式备案,提升标准的备案效率。

  对营养领域的服务更多体现在营养干预和营养教育上。据统计,截至目前,受益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接近3700万名;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覆盖920个县,受益儿童达1400万名;通过营养膳食指导,特殊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长迟缓率和贫血率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食品产业正加速进行营养健康转型。王志宏介绍,食品生产企业有3个发力点:一是要精准评估消费者的膳食营养问题;二是要细分消费者类型,对标多元化需求,科学规划;三是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创新发展。在营造支持性环境方面,食品生产企业要持续加大营养健康场所的建设力度,推广营养健康烹饪模式与营养均衡的配餐。“如果食品产业能够很好地实现营养健康转型,就能让食品既美味又营养。”王志宏说。

  作为维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公众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素养水平还要提高。刘兆平表示,要推动科学产出向社会传递,发挥科技创新的便民惠民功能,持续打造科普传播“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套协同科普工作机制,培养一支全国性科普专家队伍,打造一个高容量的科普资料库,搭建一个有效的传播平台,开展一系列落地见效的行动),让公众看得见、听得懂、做得到。

  3.融资源,持续推出创新举措

  推动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向实处走,需要发挥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领域的各方力量与技术优势,做到资源整合融合。付婷介绍,目前,我国建立了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下一步要进一步推进将营养融入各项健康政策,比如老龄化社会服务、托幼机构营养保障等;要建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特色实验室,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夯实标准研究基础,提升技术检测、数据分析利用、毒理学与风险评估能力,促进食品标准研制的高质量发展;要依托国家级平台和项目,建设食品安全与营养大数据平台;在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医防管”综合人才培养,提升基层风险研判能力。

  刘兆平介绍,推进食安工作,要以实验室检验检测技术为基础,构建风险数据分析系统;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建立风险评估技术和模型,不断提升我国风险评估能力。到“十四五”末,初步构建整合各类先进技术和模型的风险评估技术框架,加强队伍培养,不断发挥风险评估对国家和各地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支撑作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秦皇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翼公网安备13030202001998号 网站标识码:1303000045